当中国古典诗词中走出的花木兰,遭遇美国好莱坞的现代电影工业,没有碰撞出预想中的“火花”,却引来电影本身无法承载的“漩涡”。
投资2亿美元,全球千人海选确定女主,又因新冠疫情只能网络点播,种种曲折之后,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才终于出现在大荧幕上。全球上映以来中国市场成为“票仓”,上周末登顶票房冠军,中国市场预计票房2.8亿元。
影片的噱头十足,全华裔演员阵容在好莱坞并不多见,主演更是走国际路线的大咖巨星: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
2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让人对影片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和CG特效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为了找寻“中国味道”,电影团队在风景秀美的中国新疆取景拍摄,待了好几个月。他们甚至还去了襄阳,试图展现一座雄伟的大城,还原美国人想象中的“帝国心脏”——
迪斯尼野心勃勃,看起来要复制并超越当年动画版《花木兰》票房的光辉成绩。
电影上映以来,毁誉参半。但围绕着这部电影的种种争议与讨论,远远超出了它的投入、制作、特效、剧情、演技甚至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花木兰》已经被别有用心的反华者打上了各种政治标签。
毫不夸张地说,电影中大漠孤疆,已经成为一些人攻击中国的前哨,替父从军、抵抗外敌的主角花木兰,需要面对的是来自电影内外的各种反派。
令人感到“智熄”的抵制
在美国的电影分级中,《花木兰》被定级为PG-13——13岁以下的儿童须在家长指导下观看。对于这部电影,PG-13的定级更像是在告诉美国的孩子们:
成年人的世界,你永远不会懂。
——去年修例风波期间,刘亦菲声援被暴徒袭击的记者付国豪,支持港警执法,反华者随即声称要抵制刚杀青不久的《花木兰》。
——今年7月1日,甄子丹说了一句当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3年的庆祝日”,立刻招来港独分子的不满,谩骂铺天盖地。
——最可笑的是,电影上映后,一些人发现最后字幕中出现鸣谢新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字样,“国际人权人士”立马对《花木兰》展开新一轮的攻击。
为了反华而反华,这些人的言论让人感到“智熄”:倡导“新闻自由”、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不致受到伤害,难道不是那些以“民主祖师爷”自居者挂在嘴边的招牌吗?理直气壮说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难道不是那些将“言论自由”奉为圭臬者所吹捧的真理吗?对提供帮助和便利的人表示感谢,难道不是在他们定义下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吗?
一看到中国两个字,他们的“民主”“自由”“文明”可以瞬间变脸,成为豪横、专断和野蛮。
放在中美争端的背景下,看这些对《花木兰》不顾事实的抵制和声讨,结论再清晰不过:这不过是“逢中必反”者的又一次借题发挥、卖力表演,蹭一把好莱坞电影的热度,贩卖他们的反华立场,抹黑中国。
也许反华者自己都忘了,迪士尼这部投资2亿美元的大电影,除了借用了一个中国“大IP”,其他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毕竟,中国观众分分钟出戏的角度和他们完全不同。
令人感到渺茫的希望
抵制《花木兰》带来的经济损失,只能由迪士尼公司自己承担。
疫情肆虐的美国,电影市场本就不景气,想通过网络点播赚回2亿美元成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电影上映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总算在大荧幕上和观众见面,可偏偏口碑票房又都不如人意,反华者此起彼伏的抵制声音,更是让电影雪上加霜。
仅从商业角度讲,迪士尼拍电影是为了挣钱的,要给美国人发工资的。但在反华浪潮之中,一个国民级的美国企业就这样成了牺牲品。迪士尼用一部《花木兰》,把美国不少公司的窘境暴露在高光之下:
疫情中遭受冲击的经济亟待复苏,但一些政客煽动的仇恨,却让复苏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犹记得美国政客挑起贸易摩擦,“飞马蜂”号货轮那慌乱的轨迹,美国农民无奈地看着地头的农产品慢慢变质;实体清单让苹果高通等公司必须忍痛丢下中国的部分市场;声称要封禁微信后美国在华企业一片哀嚎:我们该如何联系自己的业务……
迪士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既是其重要市场,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吹仇恨、叫嚣对抗乃至威胁“脱钩”,其结果根本无法带来某些人鼓吹的美国利益,自损八百的经济损失最后还是要美国人自己买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计。”
也许那些美国政客都忘了,这些才是他们应该解决的症结。毕竟,相比这些问题,中国观众更在意木兰“对镜贴花黄”后的彩妆,因为那看起来就像华为的logo。
令人感到惋惜的损失
相比于经济损失,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一些政客的无脑抵制《花木兰》,可能会让人们错失一次交流的机会。
电影拍摄团队远赴新疆采风取景,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中国文化,揣摩中国观众的喜好,小心翼翼地避开文化上的敏感议题,并试图在中国人熟知的家国情怀、孝道人伦中,融入西方语境下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有人说,这是出于“讨好中国市场”的商业目的,但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一次不含恶意的积极尝试。
虽然这次尝试无法承载“中西融通”的重任,一部“儿童片”也不可能承载过多的思想内涵,可即便是差评和票房惨淡,也能在理性反思中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当看到电影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的“千古绝对”被中国网友嘲弄,起码会明白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不仅仅是字数一样这么简单。
——当看到中国市场对土楼、气、丝路、凤凰、武侠、功夫、飞檐走壁等等这些“中国元素”的堆积不感兴趣,起码会看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流于表面。
——当看到观众评论电影里传递的价值观不伦不类,起码可以意识到这个古老国家的悠久历史文明,不可能把西方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唯一强加上去。
而滥贴政治标签,煽动对中国的仇视,则摧毁了社会理性思考的基础,湮没了彼此了解的意愿,切断了人们之间应有的交流,自我封闭于与世隔绝的孤岛,同时却又得意洋洋。殊不知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
也许那些贴标签的人都忘了,这些损失对美国来说更值得惋惜。毕竟,中国网友对这部电影的“差评”中,透着的更多是开放和乐观。